2022汽車半導體生態峰會演講實錄|思特威邵科:車規級CMOS圖像傳感器,釋放智能汽車感知芯能量
以“智鏈未來 本立而道生”為主題的“2022張江汽車半導體生態峰會暨全球汽車電子博覽會”由《中國汽車報》社主辦,張江高科、愛集微、浦東新區投資促進二中心承辦,11月7日-8日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隆重舉行。
本屆峰會邀請了以半導體為核心的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鏈企業高管、知名分析師與投資機構、中外行業大咖參加,瞄準新智能汽車與能源汽車技術前沿,就科創+產業+金融進行深度交流,為汽車半導體產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通過趨勢分享、前沿技術碰撞、投資邏輯解讀以及全球汽車電子博覽會,共同探討全球巨變下的汽車半導體產業鏈發展,為業界充分展示汽車電子最新發展成果與趨勢,打造國際化一流汽車半導體領域展示平臺。
其中,在11月7日舉辦的“感知專場”,思特威(上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車芯片部副總裁邵科做了題為《車規級CMOS圖像傳感器,釋放智能汽車感知芯能量》的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邵科: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來自思特威的邵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這邊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圖像傳感器在智能汽車中的一些應用,以及我們思特威這方面的一些產品。
思特威(上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車芯片部副總裁 邵科
簡單介紹一下思特威,我們成立于2011年,到現在近十多年的發展經歷,近十多年我們一直在整個傳感器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中。我們今年5月份成功登陸了科創板。
圖像傳感器近幾年在大家的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廣泛應用,原來在手機上應用比較多一些,但是現在包括各種消費類的無人機、大家出行的掃碼,以及大家在家里用的網絡攝像機等等方面,內部都有圖像傳感器在中間作為一個數據的來源。在這些方面,我們思特威產品目前覆蓋四大領域,安防、監控和機器視覺。我們近幾年處于出貨第一的地位,去年我們手機和車載的圖像傳感器也在陸續量產過程中。
在汽車方面,隨著近幾年整個新能源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快速發展,整個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的占比越來越高,今年預計可能會達到600萬輛這樣一個級別,這也帶動了整個傳感器在車上應用的快速發展。乘用車每年的用量會有一些起起伏伏,但是對于整個傳感器在車上用量,每年有著越來越高的占比,未來五到十年我們覺得處于非常高速的發展過程中。
圖像傳感器作為一個主要的圖像信息來源,在應用上大概有三類應用。第一類是比較常規的,原來車上都會有的,標清的那些倒車后視,近兩年發展成環視。第二類的ADAS是這兩年熱門的話題,這個上面會有前視、側視、自動泊車感知類的智能應用。隨著前面兩類應用的普及,在艙內,從后裝向前裝發展,有DMS、OMS這些圖像傳感器應用場。
分類來看,在影像應用上面,原來很多時候倒車后視,從原來30萬標清到100萬或者更高的分辨率。近兩年環視慢慢成為新能源的標配,也是改善大家駕駛體驗的非常好的影像系統,有了環視之后,對于很多新的駕駛用戶來講,他在整個倒車、停車、避讓上面會有非常好的駕駛體驗提升。在這個上面,也已經從原來倒車的30萬變成100萬,成為近幾年的主流。隨著中高端車發展,還會往200萬、300萬發展,因為車內的顯示屏分辨率越來越高,圖像分辨率提高會給大家帶來更好的影像體驗。
對傳感器來講有比較關鍵的一些需求,因為是給駕駛員看的,需要在晚上有更好的成像。同時整個功耗對傳感器的穩定性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第二大類應用,車載感知ADAS應用,在這個領域目前主要有兩大塊,一個是前視,另外一個是側視或者周視,它們兩者結合,使得現在能夠達到L2+的級別。這里面對我們傳感器也會有新的一些技術需求,除了常規的在一些產品中我們需要有出色的性能,對于整個算法識別,整個環境中的物體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對功能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對于我們傳感器作為其中的一個部件,也會提出更多的需求。同時現在更高階的應用,對于一些交通信號燈的識別也會有新的要求,交通信號燈廣泛使用LED作為整個來源,LED是脈沖驅動的方式,在一個頻率周期里面并不是全部打開,也是根據環境亮度或者根據本身使用需求,來選擇整個開始的脈沖周期,這個對于圖像傳感器的常規曝光方式是比較大的挑戰,這個會對算法帶來一定的挑戰,這個也是我們作為圖像傳感器研發廠家需要去解決的一些問題,后面會有視頻展示。
ADAS和艙內這些需求,剛才鄭總也介紹了,現在自動駕駛的幾個級別,L3以下的話,還不能脫離駕駛員的接管,這里面DMS非常重要,因為沒有DMS做一些聯動的話,對整個安全性都不能保證。從去年開始到今年,隨著ADAS一些配置的上升,DMS整個需求也在快速上升過程中。對艙內的話,除了DMS,現在座艙娛樂也成為了艙內比較熱門的應用場景,乘用車都會碰到艙內攝像頭監控艙內乘客的行為,除了做監控之外,也會慢慢成為艙內娛樂的場景,它可以去做一些視頻對話、視頻錄制等等方面的應用,這個也會越來越多用在整車上面。行車記錄儀則是比較常見的部分。
對于這些,我們在原有的基于安防和機器視覺傳感器的基礎上,開發了在車上更加有優勢的一些技術,在動態范圍上,因為晚上車燈直射場景,對動態范圍有比較大的要求,我們也是會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開發了不同的技術。一些高速行駛過程中,我們會使用相應的技術。同時車規認證上面,功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去做ASIL D流程認證和ASIL B產品認證。系統性能升級的話,我們有低功耗技術和ISP二合一技術。
這里有一個簡單的視頻展示,展示我們100萬像素在晚上全彩成像的結果,右邊是兩個圖片,我們在隧道中會把曝光時間拉的比較長,導致我們在隧道口的成像受到限制,這個對環視和自動駕駛都會帶來一些影響,我們基于一些特定的技術,能夠實現艙內艙外整個成像良好的性能。對于LED防閃爍,我們開發了LFS特有防閃爍的功能,這個對于后面算法的識別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性能部分。同時前面也提到,我們會對一些客戶有需求,我們會把一些ISP集成到里面去,使得系統在性能、功耗、整個設計上面得到比較好的優化。對一些更大分辨率的sensor,或者更多細分領域,我們也需要更多合作伙伴和我們搭配一套比較好的系統,能夠更好的實現這些功能。
我們在車上面,雖然從安防和機器視覺轉過來做的時間不長,其實我們在去年整個車sensor上面的應用全球排第四的地位,同時國內我們作為全研發國產化的公司,目前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排第二。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現在在車規的一些產品。影像類,現在從100萬到300萬都已經有相應的產品在量產或者在送樣。對于感知類,我們目前已經發布了200萬、300萬的產品,后面800萬的產品也會很快發布。艙內應用,我們有200萬的sensor,后面也會相應的一些sensor在近期發布。我們目前在整個車載應用上面所有系列都已經能夠覆蓋它。
同時車載感知其實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近兩年大家都是在解決有一些有無的問題,環視裝的越來越多,ADAS配置率越來越高,這個方面我們想大家一起探索各個發展的技術,包括sensor除了800萬,業內我們看到有1500萬或者更高的。這個需要我們和合作伙伴一起,因為光有sensor解決不了整個應用的問題,也需要ISP、SOC等等,大家有更好的配合發展的話,我相信我們后面能夠更好的去推動整個智能產品在車上面的發展。
我今天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注:以上速記內容未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