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汽車半導體生態峰會演講實錄|比亞迪廉玉波:比亞迪汽車智能化的關鍵和思考
以“智鏈未來 本立而道生”為主題的“2022張江汽車半導體生態峰會暨全球汽車電子博覽會”由《中國汽車報》社主辦,張江高科、愛集微、浦東新區投資促進二中心承辦,11月7日-8日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隆重舉行。
本屆峰會邀請了以半導體為核心的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鏈企業高管、知名分析師與投資機構、中外行業大咖參加,瞄準新智能汽車與能源汽車技術前沿,就科創+產業+金融進行深度交流,為汽車半導體產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通過趨勢分享、前沿技術碰撞、投資邏輯解讀以及全球汽車電子博覽會,共同探討全球巨變下的汽車半導體產業鏈發展,為業界充分展示汽車電子最新發展成果與趨勢,打造國際化一流汽車半導體領域展示平臺。
其中,在11月8日舉辦的“主峰會”上,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作了題為《比亞迪汽車智能化的關鍵和思考》的精彩演講,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廉玉波: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比亞迪廉玉波,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此次峰會,與大家分享一些比亞迪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 廉玉波
我的分享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向大家分享比亞迪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隨著汽車行業發展浪潮不斷前行,決定汽車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從燃油時代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到電動車時代的三電系統,在智能化時代,車輛軟件、數據服務、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成為行業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但是,片面強調電動化或智能化是不夠的,只有融合電動化和智能化全新體驗的智能電動汽車才是行業發展的主流,因此要求我們在發展電動化的同時,也要抓緊智能化轉型。今天借著這個機會,講一講芯片在智能電動汽車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近年來,我們國家關于智能汽車相關的政策密集出臺,制定了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戰略和規劃,市場對于智能汽車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行業內新技術也不斷涌現、快速迭代。
汽車智能化轉型,我認為主要有五大趨勢,安全為先的智能駕駛、芯片成為智能技術發展關鍵、數據驅動的服務升級、集中化的電子電氣架構、高帶寬的內外網絡。
第一,安全為先的智能駕駛方面,根據來自市場的數據,中國用戶對自動駕駛安全性擔憂者占九成以上,反映出市場對當前自動駕駛的強烈關注。近期,國家有關部門也在重點關注智能網聯在使用中出現的相關安全問題,并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因此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關注下,以安全為先的智能駕駛必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安全是穩定、可持續發展至為關鍵的基礎。
第二,芯片成為智能技術發展關鍵,是因為近兩年汽車芯片短缺帶來的供應鏈危機,令行業認識到,芯片已經成為智能化各項技術和汽車產品的核心,缺少穩定的芯片供應支撐,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將無從談起。根據統計,新能源汽車芯片用量在正常狀態下,一臺車大概是1000顆左右,未來更高級的智能化汽車還會增加,而且芯片分布在汽車底盤、動力、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系統中,總體來看,智能汽車對芯片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目前受限于我國半導體起步較晚、缺少經驗的問題,國內在關鍵汽車芯片領域自主滿足率仍然很低,無法滿足智能化發展需求。
第三,智能汽車相比于傳統汽車有更多應用數據的產生,這些數據不僅有巨大的應用價值,而且能夠被應用于智能產品創新、功能服務及改善等多個領域,可以顯著提升用戶體驗,因此在保證消費者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智能汽車產生的海量數據驅動服務體驗升級,將成為汽車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第四,隨著汽車的各項功能不斷豐富,汽車軟件的復雜程度以及對算力的需求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傳統的分布式架構暴露出可擴展性差、架構復雜、開放效率低等問題,已完全不能適應智能化時代的需求。因此,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電子電氣架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快速向中央計算架構發展,這一技術路線已經成為當今的主流發展趨勢。
第五,智能網聯汽車需要內部與外部進行海量數據交換,許多關鍵數據直接關乎用戶體驗,這對于數據傳輸實時性和準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相關領域的發展和建設,甚至要提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
接下來,主要給大家分享比亞迪在智能化轉型中的觀點和探索的實踐。
比亞迪的智能化發展始終以安全為先,并始終認為發展智能駕駛,安全是第一要素。目前,從汽車的市場銷量來看,消費者對科技標簽感興趣,且愿意妥協購買,而且看中汽車安全、品質、口碑的用戶占據主流。因此,比亞迪選擇以安全為先的智能化技術路線,首先要解決各種不成熟技術帶來的安全風險隱患,然后再快速提升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確保用戶能夠安全及時享受到智能化技術帶來的便利。
關于智能化安全問題,高級別智能駕駛技術近期備受關注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像L2+級的智能輔助駕駛給用戶體驗帶來了較大提升,而L3級智能駕駛雖成本大幅提升但并不能為用戶增加更多體驗,且一直屢現事故,面臨著責任劃分問題。總體來看,性價比不高,市場發展存在較大阻礙。現在L2+在廣泛使用,更高級別在逐步推進,而且還有新的技術方向。
智能化不僅是便利的工具,而且還帶來了信息等安全問題。對此比亞迪高度重視。再看芯片,芯片是智能化技術的支撐,比亞迪提前布局芯片產業鏈,自主研發和生產了功率半導體、車規級MCU等產品,有利支撐了向智能化的轉型。
在車規級半導體領域,比亞迪深度掌握了IGBT關鍵技術,并在高功率碳化硅模塊中取得技術突破,成為國內首批自主研發及批量應用車規級功率半導體的汽車企業。
如果說硬件技術是傳統汽車的核心,在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時代,軟件構成了智能電動汽車的靈魂,只有自主研發核心軟件,才能掌握核心技術創新的主動權。操作系統是汽車軟件的核心,車用操作系統有傳統汽車各類零散的控制軟件與新增的各類電子設備操作系統演變而來,是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轉變升級的核心。
比亞迪很早就意識到車用操作系統的重要性,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軟硬件完全解耦的車用操作系統BYD OS,系統覆蓋了智能車控,支持了跨平臺應用,硬件即插即用,持續OTA升級等。
比亞迪DiLink智能網聯系統,是比亞迪基于智能硬件、車聯網、云端通訊、信息融合、AI大數據等技術和用戶洞察,完全獨立自主研發的技術+內容服務的生態系統,包括Di平臺、Di生態等功能平臺,旨在全面連接人和車、生活、社會,為消費者提供智能出行新體驗。
在智能化時代為滿足汽車更多智能化功能需求,各項功能硬件的能力也是車企需要提高的重點。為實現豐富的智能化功能,比亞迪將整車機械運動件逐步電動化,如電動出風口、電動車窗、電動充電口等,從產品開發時就通過調用各項電動化功能給用戶帶來用車的新體驗。
在電子電氣架構方面,比亞迪已將原先分散的域控制器按照功能分為四大域控制器,從單一的CPU轉變成系統處理能力更強的多核CPU,大幅提升了控制性能和交互效率,在控制器運行軟件中,采用了面向服務的架構,可實現軟件的快速運行。多傳感器升級帶來了數據計算能力的提升,感知的融合、個性化設計、多算法的迭代都需要算力支撐,而各類安全設計也要依托算力冗余備份。在多種因素驅動下,智能電動汽車對控制器平臺的算力需求不斷增加,比亞迪提前布局,今年擁有了全球首款6nm的5G芯片,并已經開始量產智能座艙平臺。
具備了上述軟硬件的技術,其實只是觸及到智能電動汽車的門檻,想要讓消費者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服務體驗,還需要聚焦于整車服務體驗。比亞迪始終以用戶為中心,通過軟硬件的充分協同打造整車智能化服務體驗,并進行持續優化。在智能服務創新方面,比亞迪充分發揮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多年積累,針對智能駕駛、智能場景服務、智能交互服務,推動一系列智能創新服務落地,未來還有更多的服務也將應用于比亞迪智能電動汽車中。
智能化轉型離不開內外體系的支撐,為快速響應智能化產品開發任務,滿足用戶需求,比亞迪在內部體系及外部生態上作出改變。為保證整車研發的嚴謹性,同時兼顧軟件需求,建立了新的研發管理體系,用最快的開發速度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汽車智能化的轉型覆蓋多個行業的變革,離不開各行業通力合作。比亞迪堅持開放造車的理念,與國內外多家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建立了多領域合作,也作為一個開放生態,同時向社會開發者開放,并舉辦了汽車行業第一個開發者大會,向全球開發者開放汽車硬件的341項傳感器數據和66項控制權,讓更多的開發者智慧匯聚、開放共享,才能形成繁榮的智能電動汽車生態,歡迎在座的各位探討汽車領域的開放合作生態,共創合作共贏多元化生態。
最后,介紹比亞迪對未來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發展的思考。當前的智能電動汽車轉型已經初見成效,接下來如何持續高質量發展,仍需要行業同仁一起思考。比亞迪的觀點是,智能電動汽車持續高質量發展主要在于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協同,如何協同發展和解決“卡脖子”問題,看法如下。
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協同發展上,電動化為汽車帶來優異的動態性能、充沛電力、更充裕空間、更精準控制、更安靜駕乘體驗,電動化為智能化打下了堅實基礎。而智能化充分發揮智能汽車的優勢,為產品賦能。在智能化轉型的同時繼續升級和推廣電動化十分必要。同時,智能化轉型的強度和速度、質量并行與提升、重視軟件底層各類核心技術研發、包括共同推進行業標準法規建設與完善等,打好這些基礎才能保證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應該深化行業合作。整車研發和生產的傳統制造商,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已經不適應快速的技術迭代和行業轉變,要實現深入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汽車的垂直產業鏈進行整合,構建扁平的產業體系,拉近企業和上下游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快速應對市場需求,同時加速新技術在整車的應用。
智能電動汽車各項技術的服務離不開軟件、衛星導航、技術通信等多個技術的支撐,結合物聯網、信息通訊、定位導航等基礎領域技術優勢,加速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訊、智能生活家居等多領域融合,打造多領域交織網絡狀生態,才能賦能汽車產業提升核心技術及競爭力。
最后,應清醒認識到,汽車行業仍有一些關鍵底層技術還沒有被完全掌握,對于后續長遠發展還十分不利,一些“卡脖子”技術研發難度高、開發周期長、資源投入大,也是很多公司進行攻堅突破的重點,應該集中行業力量,共同攻克面向智能化轉型的核心技術,同時加強各方面合作,優勢互補,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能力。謝謝大家。
(注:以上速記內容未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