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劍江委員:完善汽車產業“出海”的協作協調機制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汽車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出口量達到640.7萬輛,同比增長22.7%,繼續位居世界第一;全年汽車商品累計出口金額2338.2億美元,同比增長11.7%。
“這兩年我國已經成為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委員會副主席胡劍江認為,要完善汽車產業“出海”的協作協調機制,助力中國汽車應對挑戰,實現更好地“走出去”。
汽車“出海”面臨新挑戰
目前,我國汽車“出海”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其中,既有美國、歐盟等抬高電動汽車進口關稅的問題,也有日益嚴苛的標準法規、知識產權等技術壁壘,還存在海外市場品牌知名度不夠,以及地緣局勢、海運通道不暢等多重因素影響。由此,很多中國車企都表示,希望建立多層面的指導支持機制。
胡劍江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及中國汽車“出海”,并對相關情況有一定研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胡劍江對中國汽車產業“出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完善汽車產業“出海”的行業協會體系,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作,并建立車企與供應鏈的協調機制,促進資源共享與降本增效。
現階段,中國車企盡管在汽車出口數量上不斷增長,但在海外的營銷、服務體系建設上還相當不足,難以適應中國汽車“出海”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與此同時,中國車企在海外陌生的地方,無論是自建營銷服務體系、打造服務網絡,還是尋找與當地經銷商合作,以及投資建廠等,都需要了解當地的政策法規及相關標準,也需要了解辦理相關具體業務要與哪些部門或機構進行對接。為此,中國車企迫切希望海外有了解當地情況、可以牽線搭橋、能為中國車企提供規范服務的支撐體系。
“我們要構建海外市場當地的服務體系,為中國車企提供全方位支持。”胡劍江認為,只有構建了面向中國車企的服務體系,才能使中國車企更好地適應海外市場,強化中國車企對外合作以及與當地機構協作、交涉的能力,實現中國車企在海外更好地落地。
積極參與規則制定
中國車企在“出海”中,從進入海外市場到具備一定話語權,其實不僅僅要靠良好的產品品類和品質,更要靠規則的參與制定。積極參與海外當地及國際標準、規則的制定與修訂,是中國車企提升國際競爭力、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基礎。
“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有利于應對種種貿易限制。”在胡劍江看來,中國車企能參與國際標準、規則的制修訂,不僅意味著能力的提升,也會讓自己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多主導權,對于應對種種壁壘和市場風險,無異于有了更好的“防火墻”。
作為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胡劍江一直關注著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不斷開展實地調研,積極建言獻策,多次提案支持產業發展、青年人才培養、積極融通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同時,他還積極與相關部門和政協委員密切溝通,確保提案能夠真正反映產業實際及社情民意,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落地。另外,胡劍江還發揮自身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會副主席等多個社團組織中職務的作用和優勢,為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開局筑基的重要之年。胡劍江說,他會牢牢把握正確的履職方向,繼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履職盡責,為國家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在快速發展、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挑戰,胡劍江也準備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自己的建議。他始終認為,中國車企“出海”不僅是車企國際化、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路徑,也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壯大、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之一。“多措并舉,保障我國汽車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權益意義重大。”胡劍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