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清代表:企業制度要科學合理,才能留得住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東風商用車高級技師王建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這可能與他沒有穿西裝外套有關,也可能與他笑起來眉眼彎彎,看起來非常和善有關。
3月5日中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記者在湖北代表團駐地北京飯店見到王建清,一下就將他和電話中那個真摯又熱情的聲音聯系到了一起。
關注人才問題不謀而合
“我這次帶了許多建議,圍繞汽車產業、人民群眾、城市建設等方面,作為人大代表,就是要為產業工人代言,為汽車產業發展諫言,為十堰320萬市民發聲。”這是王建清最初在電話里就對記者表達過的態度。
在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后,王建清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剛剛把政府工作報告發到了全國勞模工匠群里,大家都在點贊。在報告的第三部分、第十條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其中第一點就提出要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這與我所倡導的建議不謀而合。”
王建清多年來堅持為培育職業人才建言獻策,“我2018年站在人大代表的首場代表通道上,就是為產業工人代言發聲,因為越來越少人愿意做藍領、做工匠,我認為企業和整個行業一定要探索新的方式,通過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業留人,完善相關制度建設,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走進制造業企業。”
人才是第一資源,無論在各行各業人才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一直扎根在產業一線的王建清對此深有感觸:“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高技能、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都需要產業工人來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的汽車產業要做到不受制于人,不被人‘卡脖子’,更需要重視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不僅要重視人才,更要重視人才的培養,王建清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專注于高技能人才培養,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并親自編寫教材、牽頭組織“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等,讓“人人都能成為人才”。王建清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工作了30余年的產業工人,我深知職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對于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重要性。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加強技能人才權益保護、營造起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對于職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尤為重要。”
人才培養更要注重價值培養
我國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勞動模范所展示的勞模精神,其行為實質和精神特質是工匠精神的升華,是一種奉獻精神,更是一種家國情懷。
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一直存在,只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個奉獻精神一定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制度下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時候,需要國家、政府、企業依法依規的引領和建設,這才是最關鍵的。”王建清提到,當前年輕人就業形勢復雜,越來越多“年輕人炒公司魷魚”現象,“這其實不能只怪年輕人,企業應該反思一下規章制度是否合理,有沒有真正培養員工,許多企業倡導996、007,其實非常不合理,也非常傷害員工。”
一個永續發展的民族和一個永續發展的企業,一定是相輔相成的,王建清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體,要堅持企業主人翁精神,國家主人翁精神,崗位主人翁精神,這也是他今年在思考“如何為產業工人代言發聲”時提出的建議。
“東風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王建清介紹,近年來東風商用車實施了“潛龍”計劃,將每一位員工都默認是一條潛龍,通過培育培訓,讓每一條潛龍都成為騰龍和蛟龍。
還有156人才計劃,打造“1”個適應未來的人才隊伍,“5”項制度建設機制進行保障,培育“6”種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科技人才、創新人才、技能人才和綜合人才,給年輕人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東風還有一個“十百千”萬工程,即培育10個首席專家,不限崗位,100個科創人才,1000個具備創新開發意識人才,10000個科技領軍人才、儲備人才。通過這樣的體系搭配,才能保證人才活起來、用起來。
汽車產業要長線發展
除了長期關注的人才規劃,王建清還從打造湖北汽車產業集群的角度提供了不少建議。
湖北作為制造業大省,有非常好的汽車產業資源,早在幾年前,在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上,湖北省就提出構建“51020”現代產業體系,即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十堰、襄陽、武漢、隨州等地的汽車產業鏈都有著不錯的基礎,如何探索高質量發展,讓未來的新能源產業如氫能源產業做得更好,讓裝備零部件能夠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的戰略儲備資源等,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王建清指出,汽車是一個產業鏈非常長的產業,它現在正處于大浪淘沙的過程,也是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未來我們的自主品牌一定會愈發強大。
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價格戰”的問題,作為一線工人的王建清看得非常長遠,“辯證看待問題是關鍵,一方面,‘價格戰’的確讓消費者獲得了更多選擇的權利。我們原來老是羨慕西方發達國家,居民一個月工資就能買一輛汽車,短短幾年過去,現在突然發現我們一個月的工資到二手車市場,也可以買一輛不錯的汽車。這就是我們這么多年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消費紅利的體現。”但王建清也認為,如果一味的無底線地去打價格戰,就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汽車企業、零部件企業也要生存,所有的產品都有底線和成本,無論是研發、制造、營銷都需要在價格底線之上來確保生存。一旦突破生存底線,要么被市場淘汰,要么產品被替代,還會有一些‘不規范’的企業會‘以次充好’來控制成本,到時候問題就更大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破除‘內卷式’競爭,這也是諸多行業人士共同的心聲。解決問題最重要一步,就是要對問題形成共識,相信未來隨著有關政策的上傳下達,汽車市場有望撥亂反正,回歸良性發展。”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