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委員:創新人才培養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而隨著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加速,以及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如何穩扎穩打,培養高質量人才成為剛需。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25年全國兩會提案中建議,要從基礎教育抓起,推進大規模因材施教、釋放學生稟賦的教育改革,為不同潛力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路徑和發展機會,注重全面發展的同時兼顧個性化培養,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提供“沃土”。
讓教育正本清源
現階段,對于快速發展的汽車產業而言,職業教育仍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職業教育與汽車產業的適應與融合仍面臨一些現實困境,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精準度和匹配度仍顯不足。
結合調研及實際情況,李書福認為其中的問題之一,是現行職業教育發展受限,社會認可度低,學生升學路徑仍然集中于普通高中,多元化升學體系尚未完善;學校評估導向偏差,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并且未能充分利用全球優質數字資源,進一步限制了學生在多元領域的興趣拓展與天賦挖掘,阻礙因材施教的有效落實,不滿足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的客觀需求。
的確,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職業教育的根基仍然定位不準。針對這一問題,李書福提出,要從初中階段就實行教育分流。建議結合學生的學業成績、興趣愛好、特長等因素,引導學生自選不同門類的學科配比,有些學生可以選三門學科,有些學生可以選四門、五門學科,有些尖子學生可以選更多門類的學科。分流不分校,同學不學同。
“要構建靈活選擇的學業發展環境。”在李書福看來,現在的職業大學與普通大學、職業中學與普通中學的分層分流方法也應該進一步改革。教育是培養人的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能力的過程,不能簡單地把人分為職業人才與非職業人才,應該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靈活選擇的學業發展環境。這有利于人才專業發展,有利于挖掘人的學習潛能。
重視發掘潛能
如今,職業教育更多被看作是與就業直接相關的教育模式,但許多汽車企業都在感嘆,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專業操作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產教脫節的問題嚴重。在李書福看來,改革教育模式,是打通這一“堵點”的關鍵。
“要推進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育。”李書福認為,同時也要開發新的教育平臺。他說,要通過技術途徑開展教育系統資源和能力提級。建議鼓勵政府部門與社會機構合作開發適應上述要求的智能線上教育平臺,迭代培訓教師、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學生,讓學生有多樣化的學習選擇。
“因材施教,通過AI賦能和數字化助力,釋放學生稟賦,發掘教育的無限潛能。”李書福表示,要讓學生更加自信,更加體現創新能力。
他還建議,要引導綜合視角定義人才,重點推動評價體系改革。建議摒棄以分數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學業+實踐+特長+品德”綜合評價體系。其重中之重是,改革現行評估體系并優化其中的人的思維和評估參與方的價值取向。
為了培養高素質產業人才,吉利汽車成立了吉利大學。李書福介紹,吉利教育通過人才遴選和培養機制上的創造性實踐,助力更多的人實現了更高價值。通過深入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每個學生精準“畫像”,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成長。通過轉變觀念,探索實踐,在職業教育中,原本被忽視的學生在個性化教育模式培養下,發現并發揮了自身的稟賦優勢,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嶄露頭角,實現了更高價值。
“這不僅是對現有教育模式的優化升級,更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李書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