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 車輪滾滾向新行 穩開新局向高攀
最是一年春好處,云程發軔啟新巔。
驚蟄到,春光耀,全國兩會如約而至。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如何交出過往5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滿意答卷,并為未來繼續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校準方向,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目光交匯之點。
收官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布局不是簡單的規劃,而是承前啟后的戰略定力。回首過去5年,中國汽車產業以充沛的創新創造活力在高質量發展中收獲頗豐。
在持續的開放創新中,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尤其是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繼續塑造、穩固、強化引領優勢;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快速攀升并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以先進的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系統和高性價比贏得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當下,中國的創新與發展,正成為全球經濟的復蘇的關鍵力量。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制造,從人工智能到自動駕駛,一股勢不可擋的“中國風”吹遍全球,為世界經濟的繁榮注入“東方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一些新詞和新提法,傳遞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趨勢和機遇。
用“加法”提亮創新底色。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2025年開年,長安、比亞迪等主流車企打響了“全民智駕”第一槍、眾車企接連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這些“智能+汽車”的大動作無疑將加速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技術創新的跨步進化。可以肯定的是,在制度優勢和創新優勢的雙重加持下,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必將迎來新一輪高潮。
穩中進、創中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汽車產業義不容辭。“以新促質、以智提質”的生動案例正在汽車產業涌現。如今,從設計研發到生產制造,AI技術賦能下的智能制造已加速在汽車全產業鏈滲透。在極氪的智慧工廠,人形機器人與工人的高效協同已成為現實。從長安、廣汽、奇瑞到小鵬,越來越多的車企自主研制人形機器人的計劃正在加速推進、落地,開啟智能制造的高階進化之路。中國的汽車產業與AI產業相互賦能碰撞出的火花,將實現“從創新到應用再到反哺”的閉環,為汽車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強動能。
向新行,啟新巔,在跨界融合的新領域、新賽道,中國汽車如何繼續跑出加速度?改革是推動發展的直接動力。關于改革,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地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在汽車行業,以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改革正在繼續。不久前,東風與長安兩大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隨后一汽牽手零跑汽車,雙方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戰略合作。面對國內外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汽車央企整合優質資源、強化核心功能和競爭力的戰略性重組勢在必行。與此同時,民營經濟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時隔6年再次召開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多家民營車企負責人參會并發言。這背后是中國汽車在自主創新與科技突圍中的步步為營。作為經濟發展、自主創新最活躍的經濟主體,民營車企凸顯中國科技創新的突破和韌性。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7次提及民營企業。如何從法律政策、稅費融資等方面為民營企業的創新保駕護航,讓更多的民營企業敢闖、敢干、愿創,讓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跑得快、跳得高,是向“新”而行的重點。
汽車行業激烈且殘酷的競爭不可回避。但競爭不是無底線的“價格戰”和無休止的內耗,而是通過良性競爭實現整個行業的健康進化,因此破除無效競爭的障礙和束縛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汽車行業而言,抵制“內卷式”競爭,既需要科學、客觀地衡量和判定競爭行為是否觸碰“內卷”底線,同時如何通過創新真正實現差異化競爭優勢,合力營造健康的競爭環境,也是需要行業共解的課題。
接下來,中國汽車產業將繼續在穩與進、破與立的平衡中迸發出創新發展動能,擔綱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