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地方兩會釋放智電汽車“強信號”
春節前夕,2025年地方兩會陸續召開,多個省市區紛紛將電動智能汽車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列為新一年經濟布局的核心賽道。“新能源”、“智能化”等與汽車產業相關的關鍵詞高頻出現,帶來全新“風向”,釋放出產業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培育,以及綠色與低碳轉型發展的明確信號。
傳遞智電汽車“新風向”
在2025年廣東兩會上,廣東省提出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包括2025年將繼續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推進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肇慶寧德時代二階段工程等項目建設。此外,廣東省還提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智算中心和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1+3+N”低空經濟發展平臺,完善低空智慧物流、城市空中交通、航空應急救援等體系。
在2025年河南兩會上,河南省提出將支持比亞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業擴量提質,力爭2025年汽車整車產量達到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40萬輛。
關于2025年的重點任務,北京市提出,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能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支持政策,在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程,聚焦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謀劃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此外,重慶市力爭2025年汽車產量達到26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在去年95.3萬輛基礎上提升至130萬輛。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落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積極運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汽車、機械等領域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天津市提出,注重聯合京冀兩地共同引聚域外配套產業和龍頭企業,提升域內產業鏈配套能力,建設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武清園;服務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汽車加快適銷新車型供給,重點推動汽車配套產業轉型升級,積極融入國內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車頭部企業、新勢力企業的配套供應鏈。
記者發現,各地政府不僅明確了2025年智電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來推動目標的實現。例如,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落地等。在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我國智電汽車產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望催生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和優質產品。
聚焦產業集群與區域聯動
值得關注的是,多地的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都圍繞重點車企開展工作,意欲進一步夯實產業優勢,擴大產業鏈集群效應。例如,重慶市提出要優化長安、賽力斯等集群生態,健全零部件供應鏈體系,推動“重慶造”整車上量煥新、揚帆“出海”,加快建設“便捷超充之城”、“車路云一體化”標桿城市和自動駕駛生態高地,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各地正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通過建設產業園區、推進重大項目等方式,擴大產業集群效應,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而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僅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同時,加強區域協同合作也是推動智電汽車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各地政府不僅在本區域內積極布局,還注重跨區域合作,共同推動智電汽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例如,京津冀地區通過聯合引聚產業、共享技術資源、統一標準等方式,打破區域壁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共同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天津市政協委員、河北區副區長田強就建議,加快建立京津冀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中心、信息共享平臺等,合作共享技術和資源,組建一批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類高能級平臺,推進車聯網各數據接口標準統一。
區域間的協同合作能夠整合資源,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還可以促進技術的交叉融合與創新突破,突破單一地區在技術研發上的瓶頸,加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迭代升級,推動整個產業從技術追隨向技術引領轉變。通過區域協同合作,進而打造更加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促進產業內各環節的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增強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將為智電汽車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實現區域協同合作的深度發展,還需直面諸多挑戰。行政壁壘的打破并非一蹴而就,不同地區在政策法規、產業規劃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來統一規劃與管理。此外,技術標準的統一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制定科學合理、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行業標準,避免因標準差異導致的市場分割和技術兼容性問題。
智能網聯技術挑大梁
隨著2025年地方兩會對智電汽車產業鏈發展的高度重視,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正成為引領汽車行業深度創新的關鍵力量。各省市區在推進智電汽車產業鏈發展的同時,紛紛將智能網聯技術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加大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強技術研發,提升智能網聯技術的性能和可靠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道路、通信等配套設施,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普及提供有力支撐。
新的一年,各地政府也提出了相關的發展目標。廣東省提出,鞏固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先優勢,加強動力電池、智能駕駛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建設。安徽省提出,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能源汽車集群,支持汽車“皖軍”技術和產品迭代升級,構建“車能路云”融合發展生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中心。吉林省提出,汽車產業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方向轉型,支持奧迪一汽新能源的車型批量投產上市,加快“車路云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應用場景。海南省計劃規模部署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建設,推動全域高階自動駕駛落地。
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技術的應用,為汽車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推動汽車制造從傳統硬件生產向軟硬件融合、服務化轉型,產業加大構建智能生態系統,軟件研發與數據運營成為核心競爭力。同時,創新技術也催生了諸多新興產業。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后,行業也面臨一系列挑戰,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的技術標準與通信協議存在差異,阻礙了智能網聯汽車的跨區域流通與協同發展,亟須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與規范。
重慶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田水松建議,將制定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條例納入2025年度立法計劃,重點圍繞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責任制、拓展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促進自動駕駛數據開放流通、制定自動駕駛創新應用全環節規范、推動適配多技術路線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協同支持和監管體系構建等,平衡好促進產業發展與保障道路安全的關系,支持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創新,助力產業發展和強化安全保障。
湖北省人大代表、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汪俊君建議,建設跨域共用、接口標準化的車路云基礎平臺,打通與湖北車企、上下游企業、交通管理部門等平臺的接口,依托湖北數據流通交易平臺,實現車路云數據跨城市跨企業融合,推動數據要素的流通與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