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車供應鏈新生態大會在京召開
2月21日,由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指導,《中國汽車報》社主辦,雅森國際協辦的2025汽車供應鏈新生態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以“和合生態 共贏共生”為主題,來自國內外的整零企業代表、行業專家與學者集聚一堂,圍繞汽車供應鏈的轉型升級、協同共贏、綠色發展、政策與法規、出海等熱點主題,共同探討汽車供應鏈的未來發展趨勢,為推動汽車供應鏈行業朝著綠色、智能、協同的方向加速發展建言獻策。
汽車供應鏈生態加速重塑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期,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技術浪潮,不僅在重新定義汽車產品形態,也在重構產業鏈底層的核心要素,更促使供應鏈生態加速重塑,由傳統的線性鏈條向“網狀協同生態”演變,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已從單一產品的比拼,升級為生態協同能力的較量。但同時,供應鏈也正面臨著行業內卷、價格戰下盈利承壓、技術顛覆與全球競合等多重考驗。
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中國汽車報》社社長謝戎彬認為,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汽車供應鏈的破局之策在于協同、綠色、全球化。他在致辭中表示,協同共贏是供應鏈升級的核心路徑,企業應以開放的心態擁抱合作,減少資源錯配,深化聯合攻關機制,推動共性技術突破,構建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避免短視的零和博弈,共同抵御市場波動;綠色發展是供應鏈轉型的必然選擇。“雙碳”目標下,汽車產業肩負著減碳重任。供應鏈各環節應加大環保投入,推廣綠色技術和產品,實現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促進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化布局是供應鏈拓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整車企業加速揚帆出海之際,供應鏈企業更應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要以“全球化思維”應對挑戰,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助力構建更加安全、穩定、高效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我國汽車產銷總量已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建立起全球汽車大國地位,中國具備全球最強大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條件,這也為我國汽車供應鏈安全、穩定、強大提供有力保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在題為《2024年汽車工業總體運行情況和2025年預測分析》的主題報告中提到,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呈現前低后高、態勢向好的局面,市場結構也進一步調整,例如,“電進油退”趨勢明顯,汽車出口成為拉動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中國車企越來越重視海外市場開發等。展望2025年,他預測,受宏觀政策保障、“兩新”政策持續發揮作用、海外市場仍有空間、新能源免購置稅政策實施進入最后一年等利好因素影響,2025年中國車市仍會保持增長。但同時也面臨外部環境壓力大、經濟運行面臨困難與挑戰、汽車市場實際需求仍偏弱、“內卷式”競爭態勢明顯等挑戰。
中國汽研政研咨詢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吳勝男則從產業政策與宏觀經濟形勢對2025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進行了介紹。她指出,隨著全球經濟步入“低增速常態”,汽車產業迎來新舊時代交替,處于充滿大變局、大挑戰、大轉型、大機遇的時代,大力發展新能源對我國而言至關重要。綜合國家和各部委出臺的政策汽車產業來看,政策基調主要包括穩增長、促發展,管安全,涵蓋新能源、智能網聯等多領域,聚焦刺激市場動能、完善基礎設施、前瞻技術應用落地等。
隨后,吳勝男對未來產業發展給出幾方面的預判。其中在產業生態方面,她指出,汽車供應鏈關系會隨著技術的分層向網狀轉變,企業會有新的定位和分工,形成硬件廠商、軟件生態企業、能源生態企業、運營平臺四足鼎立局面。隨著供應鏈生態重構,疊加價格戰愈演愈烈,壓力向全產業鏈傳導,企業需要向高競爭力轉型升級。能力強的企業可能同時布局整車、軟件、能源和運營多位生態,否則需要盡快找準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
全球化是中國汽車及供應鏈企業的關鍵議題。圍繞國內供應鏈企業如何與歐洲車企高效協同這一主題,德國蓓睿適管理咨詢公司中國區總經理王璐詳細分析了中國供應商的發展特點、與歐洲主機廠合作的業務機會與風險,以及合作過程中的溝通挑戰與應對策略,為中國供應鏈在歐洲市場破壁突圍提供了新思路。
整零企業“和合共生”促發展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新能源汽車創新高地,既是領域內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創新的最重要應用市場。可以看到,在產業變革洪流中,圍繞電動化、智能化賽道布局的新生力量快速崛起,傳統勢力積極轉型升級,努力尋找各自的生態位,為整個汽車供應鏈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對于企業而言,不斷通過協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從而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變得愈發關鍵。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企業之間存在利益差異、信息壁壘等問題,協同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因此,如何打破這些障礙,實現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深度協同,是行業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也是2025汽車供應鏈新生態大會召開的使命所在。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專務秘書長閆建來與嘉賓圍繞在電動化與智能化帶來的汽車供應鏈生態重構中,整車廠與供應商如何通過“和合共生”理念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協同優化、技術創新、市場應對等話題進行了碰撞交流。
東風汽車集團研發總院動力總成技術總工程師張社民認為,主機廠與供應商、供應鏈建立“和合共生”的關系,首先要明確雙方的分工。主機廠需把握市場需求、做好整車定位與架構等,供應鏈需依據主機廠傳遞的市場及整車各系統需求,做好自身負責的軟硬件等部分;其次要做好協同創新。當前汽車行業價格競爭激烈,主機廠和供應商都要創新,在此基礎上,還要協同優化、相互高效傳達需求,通過實驗室和專利共享等手段,真正提升供應鏈的能力,才能更好創新和降本。同時,他指出,現階段汽車車型迭代速度大幅加快,離不開大量的技術積累。供應鏈和主機廠都需把握市場規律和需求,提前研發產品,創新能力也須前置,否則難以做出差異化產品,唯有強強聯合,才能長久維系“和合共生”關系。
中國一汽集團底盤開發高級主任李論指出,主機廠與供應鏈、合作方之間需要通過好的合作機制促進創新、達成“和合共生”。傳統的協同、聯合實驗室等創新機制,多是戰略層面的組織架構和機制,更多起戰略引領作用,雖取得實際成效,但對創新主體有一定限制,建議借鑒IT或計算機產業模式如GitHub形式,促進多方聯合體的創新 。
北汽福田工程研究總院新技術規劃部部長杜璟強調了創新“開源”的重要性。主機廠與及合作伙伴之間要互相傾聽、了解需求,吸收生態合作伙伴的好建議和創新思路,還要創建價值共創體系,主機廠和合作伙伴共同研發、投資,效益共享、風險共擔,形成效益聯合體。她同時指出,主機廠與合作伙伴保持平臺開放,擁有快速反應能力和柔性架構能力,是保證供應鏈和生態圈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的關鍵。
上海移遠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友則講述了二級供應商視角下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以及合理競爭對創新的重要性。
中科創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市場部總經理楊新輝則結合公司融合創新、跨界創新經歷講述對汽車供應鏈開放合作創新的理解,并強調,未來汽車領域的技術創新,并非某一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整個生態合作共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把專業化和模塊化做好。
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涂莉娟則認為,主機廠與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創新需要具有包容性,建立包容風險、失敗的機制,從而讓項目研發更具效率、效益。同時,雙方合作需要相互信任,如整個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以及能夠快速響應、更具靈活性,則必須要做到數據共享,能夠更好地保證整條鏈路的創新。
共筑汽車供應鏈發展新未來
隨著科技的加速演進和市場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汽車供應鏈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處在這一關鍵時期,此次“2025汽車供應鏈新生態大會”的召開具有重要意義,有望凝聚行業智慧,推動汽車供應鏈行業朝著綠色、智能、協同的方向加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會舉辦了新媒體賦能企業品牌躍升實戰培訓會,助力企業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進行品牌建設和推廣,提升市場影響力。
為更好應對汽車產業變革,提升報道和活動組織的專業性、準確性和前瞻性,搭建產學研用深度交流平臺,在本次大會上還成立了中國汽車報·汽車技術專業指導團隊。
此外,在大會期間,《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2025)》報名啟動,第六屆中國源動力、全球汽車供應鏈生態伙伴重磅揭曉,旨在助力更多企業積極擁抱變革,共同推動汽車供應鏈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其中,在全球汽車供應鏈生態伙伴盛典上,來自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加特蘭微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科創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宏景智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代表分別就技術創新生態伙伴案例、品質領航生態伙伴案例、ESG 生態伙伴案例、全球生態伙伴案例、協同共贏生態伙伴案例做了經驗分享。
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銷售市場總經理鄭榮分享技術創新生態伙伴案例
加特蘭微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質量總監唐保軍分享品質領航生態伙伴案例
奧托立夫中國區ESG 負責人何璇分享ESG 生態伙伴案例
中科創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市場部總經理楊新輝分享全球生態伙伴案例
上海宏景智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銷售副總裁趙子嵩分享協同共贏生態伙伴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