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談科技創新:哪里有封鎖,哪里就有突圍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于2025年3月7日上午舉行外交主題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在回答法新社記者關于:“中歐面臨長期緊張的經貿關系,尤其是在新能源和電動車領域。在這種情況下,外交部如何看待中歐關系發展?”的提問時,王毅表示: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回顧雙方半個世紀的交往,最寶貴的經驗是相互尊重,最強大的動力是互利共贏,最一致的共識是多邊主義,最準確的定位是伙伴關系。
50年來,中歐合作獲得長足發展,貿易額從當年的24億美元增長到7800億美元,投資額從幾乎為零增長到近2600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成為聯接亞歐的黃金通道。
50年后的今天,中歐經濟總量超過世界三分之一,中歐合作更具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系,不僅將成就彼此,還將照亮世界。
今年初習近平主席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話時指出,國際形勢越是嚴峻復雜,中歐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堅持伙伴關系定位。中國對歐洲依然抱有信心,也相信歐洲可以成為中方信任的伙伴。雙方有能力、也有智慧通過友好磋商妥善解決好存在的問題,共同開辟下一個值得期待的50年。
在回答如何看待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時,王毅談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問題:
這段時間,中國的科技創新不斷突破了人們的想象。從當年的“兩彈一星”,到“神舟”、“嫦娥”,再到5G、量子計算,DeepSeek,一代代中國人的奮斗從未止步,中國的科技強國之路越走越寬。
當然,這條道路并非一片坦途。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芯片制造,外部施加的無理打壓從未停歇過。但哪里有封鎖,哪里就有突圍;哪里有打壓,哪里就有創新;暴風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鬧海”、“一飛沖天”的舞臺。中國有句古詩說得好,“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小院高墻擋不住創新思維,脫鉤斷鏈最終將孤立自己。
科學技術不應成為編織鐵幕的工具,而應當是普惠共享的財富。為推動人類的共同發展,中方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倡議》,發布《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同巴西、南非、非盟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呼吁重視全球南方的科技能力建設,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掉隊。我們愿意同更多的國家分享創新成果,同大家一起追逐星辰大海。
王毅還就關稅問題和中美關系闡明中方原則立場: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美國應該復盤一下,你們從這些年的關稅戰、貿易戰中得到了什么?貿易逆差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制造業的競爭力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通脹是好轉了,還是惡化了?民眾的生活是變好了,還是變糟了?中美經貿關系是相互的、對等的。如果選擇合作,將實現互利共贏;如果一味施壓,中國必將堅決反制。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美都將在這個星球上長久存在下去,因此必須和平共處。正如習近平主席今年初在與特朗普總統通話時指出的,沖突對抗不應成為選擇。中美兩國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廣闊合作空間,可以成為伙伴,相互成就,共同繁榮。中方將繼續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致力于中美關系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希望美方能傾聽兩國人民的聲音,認清歷史發展的大勢,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展,積極務實地開展對華交往,同中方一道,共同走好既有利于兩國、又造福世界的中美正確相處之道。
薛亞培 整理 來源:新華網文字實錄
編輯:薛亞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