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張濤:建立統一的動力電池碳足跡國家標準和核算體系意義不凡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接近1300萬輛,同比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碳足跡問題已成為我國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睆垵硎?,汽車行業產業鏈長,涉及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制造商、整車廠、經銷商等多個環節,并且汽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張濤提出,汽車行業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綠色轉型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但各環節的利益訴求和技術水平不同,難以同步推進。因此,要結合其中的現實課題,研究解決如何平衡“破”與“立”的關系,實現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確保汽車產業鏈相關各方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她看來,汽車企業的綠色轉型,首先要關注全價值鏈能源的低碳轉型。以寶馬為例,在全價值鏈能源轉型以及相關方面進行了許多技術和模式的新探索。生產端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打造綠色供應鏈、賦能經銷商綠色轉型、構建綠色充電體系,并在回收端打造動力電池閉環回收體系。
針對不同類型車企的綠色轉型,張濤指出,一方面,傳統車企的核心優勢體現在復雜工業體系的深厚積淀,特別是面向全球化市場的產品認證體系、安全標準把控等能力上,這仍是行業發展的基石。這些傳統優勢在電動化、智能化綠色轉型中正轉化為技術突破的強勁動能。另一方面,造車新勢力企業依托中國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展現出獨特的創新活力,互聯網基因使其天然具備用戶思維,產品迭代周期比傳統車企更短。這種敏捷創新機制正在重塑汽車行業價值鏈。
她表示,目前兩種企業已形成“雙向賦能”的良性互動。傳統車企加速建設軟件團隊,新勢力則積極補強工程能力。傳統車企與新勢力車企各具特色又互補共生的態勢日益顯著,這種競合關系正是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張濤認為,當前,汽車產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通過電池技術突破、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和智能網聯創新等,帶動了萬億元級新增投資;在電池回收、氫燃料電池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均在行業起到了領跑和示范作用。
在她看來,目前技術、成本、標準法規以及消費者對于綠色產品的認知和接受度,都存在挑戰。很多消費者仍把循環經濟、再生材料與廢舊物品、以次充好劃上等號。目前車企的再生材料使用主要在供應商范圍內進行探索,整體上游原材料行業向再生材料轉型的過程仍較為緩慢。
綠色轉型與企業經濟效益是否會產生矛盾?張濤認為不會,兩者反而是相輔相成。通常情況下,新技術萌發期規模較小時成本較高,而且品質、安全等方面的驗證也需要更多投入,但隨著規模效益逐漸增大,綠色轉型的邊際效益會持續釋放。
如今,“出海”及全球化,已經逐漸是中國汽車企業追求的新目標,因此,在動力電池碳足跡標準法規和核算體系上也應適應新的變化。她談到,動力電池碳足跡研究正在成為全球法規的新方向。
她在思考之后提出的思路是,建議研究出臺統一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碳足跡國家標準,為行業提供清晰的指導。其次,探索建立碳足跡核算體系。構建統一的、能與國際碳足跡平臺對接的、保證數據合規性的國家級動力電池碳足跡數字化平臺,使各企業可以用真實、準確的原始數據計算碳足跡;認可企業利用綠電綠證交易等市場化工具達成的減碳成果,提高企業減碳積極性。此外,加強中歐間方法學交流和對接,推動與歐盟建立碳足跡管理互認,通過國際協調與合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