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創新驅動 助力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同樣是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今年關注的重要方向,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他提出8項建議,聚焦創新驅動、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融合發展等多層面。
產業融合 培育新質生產力
立足于汽車產業融合發展,馮興亞帶來了“關于促進電動汽車產業與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和“關于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建議”。
低空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是低空經濟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馮興亞說,在低空經濟領域,廣汽集團早有布局。結合企業實踐和對產業的洞察,就如何推動eVTOL產業的發展,馮興亞建議通過集群發展、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及跨部門機制優化的方式,推動其與電車產業融合,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關于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建議”中,馮興亞提出,人形機器人發展處于“國外領先,國內追趕”的階段,產業加快發展已刻不容緩。他建議加快政策規劃,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示范應用,多舉措促發展。
直擊產業4大痛點
繼此前兩年陸續提出有關汽車消費、國產芯片應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標準、節能汽車發展等方面的建議后,今年,馮興亞再次針對汽車行業發展趨勢和痛點帶來4份建議,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換電作為與充電并列的新能源汽車主要補能模式,既符合“雙碳”戰略也能有效解決補電難問題。然而,目前全國乘用車換電站保有量僅4200余座,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換電建設成本高企、規劃布局整體滯后、電池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尚待解決。對此,馮興亞建議,加大換電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統籌規劃布局,逐步統一換電標準。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經運行了5~8年的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大規模的退役期。如何更好地對動力電池進行回收利用,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新課題。針對現行法規位階較低、現有動力電池利用回收產能明顯過剩、企業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馮興亞建議盡快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加快產業規劃,優化產能布局,完善監管措施,以推動產業規范運營。
此外,車規級芯片自主可控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但現階段在設計領域、制造能力、應用生態、測試認證體系等方面,仍需各方協同推進完善。對此,馮興亞建議攻克關鍵設計短板,提升核心制造能力,擴大終端應用和完善認證體系。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持續“出海”,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國。但受限于我國現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海外銷售汽車缺陷零部件“回國檢測難”,影響企業海外售后服務響應速度及成本,不利于樹立中國品牌良好的海外形象。
對此,馮興亞建議逐步放開進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試點,長期可修訂法規標準、優化流程,破解“回國難”的問題。
保障特殊群體出行需求
無障礙汽車是保障特殊群體出行的關鍵工具,但現有無障礙汽車數量少、開發成本高、改裝難,數量與需求量完全不匹配,無法滿足過億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
為此,馮興亞建議,出臺相應的政策支持無障礙汽車產業發展,放寬合法改裝范圍,健全配套服務體系,加快無障礙汽車的推廣普及,為特殊群體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另外,為推動廣州建成綠色商品全球定價中心,提升我國大宗商品價格影響力,馮興亞還提出了“關于支持廣州加快建設綠色商品全球定價中心的建議”,建議支持綠色商品在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上市,加強各主管部門信息共享。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啟新程。馮興亞表示,廣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的中堅力量,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節點,也將以三年“番禺行動”為引領,深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用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汽車強國貢獻力量。